,推測可能用于制動
,以防止輪軸倒轉。1953年陜西省長安縣紅慶村出土了一對青銅人字齒輪
。根據(jù)墓結構和墓葬物品情況分析,可認定這對齒輪出于東漢初年
。兩輪都為24齒,直徑約15毫米
。衡陽等地也發(fā)現(xiàn)過同樣的人字齒輪。
[1]
《武備志》中齒輪傳動結構圖早在1694年
,法國學者PHILIPPE DE LA HIRE首先提出漸開線可作為齒形曲線。1733年
,法國人M.CAMUS提出輪齒接觸點的公法線必須通過中心連線上的節(jié)點
。一條輔助瞬心線分別沿大輪和小輪的瞬心線(節(jié)圓)純滾動時,與輔助瞬心線固聯(lián)的輔助齒形在大輪和小輪上所包絡形成的兩齒廓曲線是彼此共軛的
,這就是CAMUS定理。它考慮了兩齒面的嚙合狀態(tài)
;明確建立了現(xiàn)代關于接觸點軌跡的概念
。1765年,瑞士的L.EULER提出漸開線齒形解析研究的數(shù)學基礎
,闡明了相嚙合的一對齒輪,其齒形曲線的曲率半徑和曲率中心位置的關系
。后來
,SAVARY進一步完成這一方法,成為EU-LET-SAVARY方程
。對漸開線齒形應用作出貢獻的是ROTEFT WULLS
,他提出
中心距變化時
,漸開線齒輪具有角速比不變的優(yōu)點。1873年
,德國工程師HOPPE提出,對不同
齒數(shù)的齒輪在壓力角改變時的漸開線齒形
,從而奠定了現(xiàn)代
變位齒輪的思想基礎
。